一、飼料的營養
1、確保飼料原料質量及營養平衡
飼料營養物質的平衡狀況,品質的好壞,主要取決于飼料原料及配方。飼料原料質量受原料粒度、密度及脂肪、蛋白、纖維、淀粉、水分等含量的影響,從而使原料表現出不同的耐水性。原料耐水性由強到弱依次為面粉、小麥粉、凸凹棒粉、棉粕、沸石粉、魚粉、菜粕、豆粕、蠶蛹、麩皮、米糠。同一種原料由于處理方法不同耐水性也會不同,如水分低的菜粕比水分高的菜粕耐水性好。
不同種類的魚或同一種魚的不同生長階段、不同環境,其對營養物質的需求也不同,要根據主養魚的食性及個體大小、年齡對營養的需要,制定或選用合理的飼料配方,以降低飼料系數。另外,飼料中蛋白含量高低及必需氨基酸、脂肪酸、維生素及微量元素的缺乏或不足,也影響營養平衡狀況,從而影響魚的生長。如主養鯉魚大多數選用硬顆粒飼料,飼料蛋白質含量要求較高,其適宜含量為28%~40%。在不同生長階段、不同水溫、水質、養殖模式情況下,其對飼料蛋白質的要求與利用率有一定的差異。在配合飼料選好后,適當搭配土霉素、四環素、呋喃西林等常規藥物來防治魚病,促進池魚健康生長。配合飼料要制成適宜主養魚食性的粒型,使之具有較好的適口性,有利于主養魚的攝食,這樣可以減少飼料損失,提高利用率。
2、搭配青綠飼料
以草魚、青魚為主養魚時,可以投喂部分(可占總投飼量的20%~30%)新鮮水陸嫩草、螺蜆等鮮活飼料。這樣既可以減少配合飼料的使用量,又能補充魚類生長所必須的大部分維生素、微量元素等,提高配合飼料的利用率,加快魚類的生長。
二、飼料的加工工藝
1、粉碎粒度
良好的加工工藝是保證飼料品質的重要因素,原料粉碎程度不夠,加工不均勻、制粒粗、表面不光滑、過硬或過于松散等,均會導致魚攝食下降,消化能力降低,甚至發病率提高,飼料系數上升。
飼料顆粒大小應與魚的有效攝食口徑相適應,一般飼料直徑為魚體口徑大小的20%,否則易使魚攝食效率下降,造成飼料浪費,飼料系數提高。例如,草魚規格小于500g時,適合2.5mm直徑的飼料,隨著魚體生長,飼料粒徑增大,草魚規格達到1.5kg時,適合的口徑為6mm,顆粒直徑與長度以l:1~2為宜。粉末狀飼料因顆粒太小,很難被魚攝食,漂浮或沉入水底,不僅造成飼料損失,還易污染水質,故應在飼料投喂前過篩,篩出的粉末喂小魚。在養殖過程中,有些養殖戶為了兼顧池塘內所搭配的鯽魚,將飼料粒徑確定以鯽魚為標準,其結果不能滿足主養魚類的攝食需求,影響其生產速度。
2、粉碎機篩片
一般情況下,粉碎越細,顆粒的耐水性越好,因為原料經細粉后,粒子數增加,表面積增大,在調質過程中,淀粉粒子就有更多機會在各組分中均勻分布,粘結其它組分,粘結力強。但中小型飼料廠大多使用錘片式粉碎機,若粉碎過細,一方面電耗增加,另一方面物料在粉碎室中也不易出料,產量低,尤其是不帶吸風裝置的錘片粉碎機堵篩的現象更為嚴重。一般生產魚粉料,根據魚體規格大小,用3種規格的篩片即可,若難粉物料較多,也可2種篩片搭配使用。
3、控制好調質強度
調質過程中,原料中的生淀粉在一定溫度和水分下得以熟化,蛋白質受熱變性,淀粉的糊化和蛋白的變性都使其可塑性增加,各組分在壓模、壓輥的擠壓下相互靠緊,使粒子間空隙大量減少,且有粘性的組分易糊化,淀粉、果膠及某些蛋白質等就能充分地粘結周圍的其它組分,從而使顆粒變得結構緊密,能有效地防止水的滲入,使其耐水時間長。一般在制粒過程中氣壓保持大氣壓,濕度85%左右,即可達到要求,但實際操作中要視配方的情況而定,熟化好的顆粒在水中即使吸水也不散開,而是成團狀。